首页 > 图片头条 正文

图片头条

当“数字”遇上农业,满满都是“科技范儿”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2022-03-11 15:02:55

  “种田也要讲科学,如今我们公司已经基本实现了高度智能化,坐在家里,通过手机APP便可了解到基地土壤水分及温度。”2月17日,吴忠市伊禾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振龙告诉记者。

  随着天气转暖,我区农村也从“冬眠”中逐渐复苏,开始忙碌劳作,谭振龙便是这批“早起”的“鸟儿”中一员。年前公司就将互联网水分仪——“智墒”埋到基地土壤里,时刻关注着墒情。通过“智墒”系统采集的信息显示,到了最佳播种期,匀播机+北斗导航便上阵。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成熟,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数字技术,如今已走向田间牧场,让农业变得聪明起来,无处不在的“科技范儿”更是让农业既接地气又显洋气。

  “以前农民管理大棚,何时通风、浇水、施肥没有标准,完全靠经验,容易出现种植管理过程中棚内温度过高导致的烧苗,湿度过大引发的病虫害等问题。如今有了5G技术的支撑,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宁夏兴耘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新民说。

图片13.png

  2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贺兰县南梁台子农场隆源村的兴耘田设施农业园区育苗棚中,一盘盘西兰瓜、线椒秧苗青翠欲滴,散发着春的气息。

  “我们在大棚内,安装有各类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可感知不同的数据。”魏新民向记者介绍,“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手机上接收短信,随时了解棚内的温度、湿度,进行相应的管理。”说着,他打开手机上的APP向记者介绍,当棚内的温湿度超过或低于设定的标准值时,系统会自动发送手机短信报警,提醒进行大棚通风、降温或保暖等措施。通过手机,管理人员不仅可监控温度、湿度,还实现水肥一体化、蔬菜病虫害远程诊断等。

  “以前,我们农民种菜,靠的是两条腿,1个人管1栋棚,查看悬挂在棚内的温度计、湿度计上的数字,忙得喘不过气来,如今1个人管10栋棚都是游刃有余,人工管理成本节省了60%以上。”魏新民说。

DSC02849.JPG

  “数字”在种植业中大显身手的同时,在养殖业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目前全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生产管理系统(平台)或智慧农业场景应用107个。其中,智慧渔场应用通过渔业物联网设备对水质环境、水温、pH值和溶氧量基本参数进行监控采集后,经平台智慧运算后,设定限值,利用智能设备实现自动开启增氧机械,自动过滤循环、自动投料、自动鱼病监测和产量预估等。

  “通过物联网管理平台,农民养鱼,不用天天在鱼塘边风吹日晒,被蛀虫叮咬,只需坐在办公室内,水质监测、鱼食投放、增补氧气等问题均可解决。”贺兰县宁夏科海智慧渔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通过现代渔业数字化与物联网技术应用,公司年减少成本效益176万元,增加收入50万元,每亩池塘增加产量5%以上,较普通养殖方式每公斤鱼可提升1元-2元。

  母牛年均单产突破11吨,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吨以上;生鲜乳体细胞、乳蛋白、乳脂率等主要质量指标超过欧盟标准。宁夏农垦集团的“牛气”离不开科技,而科技离不开创新。

4715b2ce36bbed360bbeee28a31463b.jpg

  2月17日,在平吉堡第六奶牛场挤奶车间,记者看到,奶牛排着队井然有序地进入转盘式挤奶台,每头牛对应一个挤奶位。验奶、消毒、上杯、挤奶、收杯、贮奶……整个过程仅用8分多钟。

  指着挤奶台一处摄像头,奶牛场场长告诉记者,那是“牛脸识别”仪器,挤奶台的牛到达此处时,摄像头会对牛脸进行抓拍,获知该牛的编号,随后另一处摄像头对牛全身进行拍摄,对其进行体况评分,并通过红外线扫描,得知其体温:“若牛失重过大,我们会对其加‘小灶’,增加营养。”

  从做“体力活”到干“技术活”,从收成“看天气”到增收“靠技术”……“数字”助力我区智慧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科技化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宁夏日报记者 张瑛 文/图)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