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企兴垦
宁夏农垦粮食作物近期田间管理指导意见
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截至目前,农垦粮食作物播种工作全面高质量完成,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相继进入生长管理关键期。面对气温回暖加速,极端天气多发,土壤墒情变化快,病虫草害滋生蔓延风险上升等因素,为切实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保障农作物增产提质增效,现就加强近期粮食作物田间管理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玉米苗期管理
(一)滴灌玉米苗期管理
1.滴灌轮灌区组优化
(1)科学分区规划:对轮灌区组未切割或灌溉不匀的地块,根据地形坡度、土壤持水能力、种植时间及种植密度科学划分轮灌区组,确保单个轮灌区组面积均匀,灌溉时间、水量一致,避免局部旱涝不均。
(2)管网压力调控:定期检查滴灌系统的首部枢纽、干管、支管及毛管,清理过滤器,更换堵塞滴头,通过压力表实时监测压力变化,保证水流均匀,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2.地下害虫监测与防治
(1)监测预警:每50亩设置1个监测点,采用糖醋液诱捕器或毒饵诱集法,每日记录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害虫数量,达到防治指标(百株虫量≥3头)立即防治。
(2)防控措施:用50%辛硫磷800倍液,或选用2.5%溴氰菊酯及其他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地面喷雾;防治蛴螬除用以上药剂喷施外,也可采用2.5%敌杀死乳油30~40毫升加水75 kg于日落后作常规喷洒,茎叶要喷湿,喷施1~2次。
3.土壤管理
(1)土壤破板结。针对玉米播种后滴水板结地块,建议在播种后7~10天玉米将顶土前进行滴水破板结。对于播种时未施用种肥的地块,可将第一次苗肥与破板结水相结合施入。
(2)中耕松土。针对盐碱大、地下水位高、苗势弱的地块,建议在玉米苗期中耕1~2次,中耕时中耕宽行。第一次在定苗时进行,当玉米长至三叶期采用单羽铲浅耕3~5 cm;当玉米长至5~6片叶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采用双羽铲浅耕10~15 cm,以达到护苗、破板、除草、提温的目的。
4.苗后除草
在玉米生长至3~5叶龄期,杂草2叶1心~4叶1心期,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用专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最佳的草龄是2叶1心~4叶1心期。使用药剂:(1)田间以灰绿藜、刺儿菜等杂草为主,选用35%硝·烟·莠去津150-200 mL/亩+助剂“迈丝”20 mL/亩,兑水45 kg全田喷雾。(2)以稗草为主的玉米田,选用4%烟嘧磺隆100 mL/亩+90% 2,4-D异辛酯20 mL/亩+30%辛酰溴苯腈50 mL/亩,兑水45 kg左右全田喷雾。(3)以稗草、三棱草等为主的玉米田,选择35%硝·烟·莠170 ml/亩+12%氯吡嘧磺隆20 g+助剂“迈丝”20 mL/亩,兑水45 kg全田喷雾。使用剂量按照除草剂标签推荐用量,请勿随意加大药量。选用拉杆式喷雾机进行打药,喷杆喷头应选用扇形喷头,作业行走速度应不大于15 km/h,根据播种行距选择配套拖拉机的后轮轮距,打药时应对准交接行,防止漏喷或重喷。选择晴朗无风天气,施药时间在上午10点前和下午4点后,避免温度在低于15℃或高于35℃以及风速超过8~10 m/s的条件下进行除草作业,防止药效降低及雾滴飘移产生药害。
(二)漫灌玉米苗期管理
1.中耕
苗期中耕2~3次,并逐次加深。第一次在定苗时进行,当玉米长至三叶期采用单羽铲浅耕3~5 cm,第二次在玉米长至5~6片叶时采用双羽铲浅耕5~10 cm,第三次在拔节期,采用双羽铲深耕10~15 cm。前期地温低、苗势弱的地条应缩短中耕间隔时间、增加中耕次数,达到护苗、破板、除草、提温的目的。结合中耕进行侧深追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5~20 kg、磷酸二铵10~15 kg。
2.蹲苗
苗期通过控制灌水,多次中耕等方法进行蹲苗。玉米蹲苗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视玉米具体长势择期实施。蹲苗注意事项:(1)蹲苗时间一般以出苗后开始至拔节前结束,约一个月左右。(2)根据实际苗情、土壤水分、肥力等情况区别对待。蹲苗原则:“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3)苗色深绿,长势旺,地力肥,墒情好时应进行蹲苗;地力弱,幼苗生长不良,不宜蹲苗;沙性重,保水保肥性差,盐碱重的地不宜蹲苗。(4)苗期尽可能少灌水,促进根系下扎,当早晨30%苗出现萎蔫或下午60%的苗出现萎蔫则停止蹲苗,开始灌溉。蹲苗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形成老化苗。
二、冬小麦抽穗期管理
(一)水肥管理
冬小麦抽穗期是生长的关键时期,需继续加强肥水管理。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适时灌溉,每亩灌水28~30 m3左右,滴水间隔时间8~10天(滴灌注意天气,避开暴雨、大风及低温天气)。结合灌水,每亩施纯N 2.9~3.2 kg/亩,P2O5 1.0~1.2 kg/亩,K2O 1.2~1.5 kg/亩,以满足冬小麦生长需求,促进穗大粒多。
(二)病虫害防治
1.虫害防治。主要防治蚜虫及棉铃虫。(1)蚜虫:当百株蚜量超过500头时,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10%联苯·噻虫胺悬浮剂5000倍液或26%高氯氟·噻虫嗪2000倍液喷雾防治。(2)棉铃虫:卵孵化高峰期,喷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2.病害防治。在低温、高湿、高密环境下易发生锈病、白粉病等。在小麦白粉病、锈病发病初期(5月上中旬)即进行防治,每亩可用12.5%戊唑醇悬浮剂20~30 mL或25%丙环唑乳油30~40 mL喷雾防治。
三、水稻保苗技术措施
垦区水稻主要以旱直播和催芽撒播为主,保苗期水层管理以“大水浸种、浅水催芽、干干湿湿扎根”的关键技术要领。一是初灌后田面建立稳定的水层(深10~12cm),使种子尽快吸水膨胀,发挥压碱洗盐作用。二是种子发芽露白(也叫破胸、扭嘴)时,要降低水层,以寸水为宜(3~5cm),降低水层以埂为标准,比初灌水层降低5~7cm。三是种芽立针期(根长2~4 cm,芽鞘长3~5 cm)应进行短时间落干(0.5~1 d),盐碱地应采取阴天或夜间落干或汪水汪泥管理。四是芽鞘和不完全叶转绿应正常落干晾田,直到稻苗长出4~5条初生根,长度超过苗长时要及时补水,落干要掌握田面无龟裂,返盐现象,对低洼盐碱地可补水1~2次,补后第二天及时撤水。五是落干晾田期间补水应做到干湿交替、水层盖地露苗。应避免大水闷苗、抬苗,造成稻苗根系生长发育弱小、死苗、漂秧。(宁夏农垦农技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