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农业 正文

现代农业

做一辈子的宁夏农垦人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6-28 09:01:10

  “三个土坯安一口锅,两捆麦柴搭一个窝,吃在露天睡在露天。”这是原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柳登旺对刚来宁夏时的真实记忆。
  今年91岁的柳登旺1946年参加革命,1949年随部队来到宁夏。1955年,部队番号撤销,全部转入农垦,柳登旺便成了农垦的一员。“当了7年兵,打了5年仗,剿了2年匪,做了一辈子宁夏农垦人!”这是柳登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说起刚来宁夏的日子,柳老如今记忆犹新。当时农垦所在地不是在荒滩、荒湖,就是在荒沙、荒丘,四周没有人烟,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碱白浆地。
  最初驻扎西大滩时,“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方圆几十公里只有一家客栈和一个放牛人为临时休息而搭建的窝棚。这里地势低洼,排水不便,土壤类型复杂,曾被一些土壤学家称为“盐碱土的天然标本库”。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柳登旺和战友们开始了艰苦创业。
  建场初期,根据规划要在荒原上开挖沟渠,平整造田。由于地势复杂,工程量很大,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条件下,只能靠人工开挖。尤其冬天,冻土层厚,十几斤重的大镐刨向冻土,犹如刨在水泥地上一样,一镐一个印痕,要十几镐,甚至几十镐才能刨下一块冻土来。一天下来,战士们的双手磨出血泡,虎口震裂,鲜血浸湿了棉手套,但他们轻伤不下火线,用手绢包扎好伤口,又继续投入战斗工地。
  “那时候啥也没有,没有房子没有床,战士们就在空旷的地方挖个大坑,坑里铺上麦柴,四周插几根木棍,上面搭上草帘子,大家都睡在‘地窝子’里。吃的是沙粒拌饭,喝的是当地的盐碱苦水。”柳登旺说。他记忆最深的是1954年贺兰山山洪暴发,大水将墙都冲塌了,半夜战士们从睡梦中惊醒,才发现都睡在水里。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影响到第一代宁夏农垦人的干劲。曾经的6000多官兵,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条件下,只能背着背篓、拿着铁锹、抬着石夯、推着土车投入农业建设之中,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建屋造房、植树造林。
  “一天8个小时,风里来雨里去,大伙儿背上磨破了皮,手上打出了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白天开荒种地、挖沟修渠,晚上还要学习,可那段时间至今令人难忘。”柳登旺说。
  提起宁夏,许多外地人首先想到的是风景如画的沙湖。作为全国王牌景点之一的5A级景区,沙湖如今家喻户晓,但谁能想到30年前这里只是宁夏农垦前进农场的一片鱼湖。
  1989年,柳登旺率先提出在前进农场办旅游,“我们这里自然条件好,有山、有沙、有水、有芦苇、有鸟,既有大漠戈壁之雄浑,又有江南水乡之秀美,比许多知名景区要美得多。”说到沙湖景区的开发建设,柳登旺满脸都是自豪。
  然而,长期以来,农垦以发展农业为主,要说办旅游,许多人都持怀疑态度,反对声一片。
  “那时候人家都不相信我们能做好旅游,有人说办旅游不是开荒种地,哪有那么容易,可我就不信那个邪。过去我们只会拿枪,后来不也把田种好了,不会就去学。”柳登旺说。
  1990年,沙湖旅游区建设获得批准,柳登旺忙碌了起来。修码头、建船坞、购游船……每天脚不沾地,每一处施工现场都有他的身影,每一个细节他都要亲自紧盯。
  7月1日,沙湖正式开业。凭着一只旅游船和原来的渔业生产船,沙湖当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54.7万元,实现利润5.5万元,是往年养鱼收入的10倍。从此,沙湖步入旅游发展新天地。
  柳登旺担任宁夏农垦局局长期间,一年到头很少坐办公室,每年下基层办公的时间都在300天以上,全系统15个农场的45万亩耕地,每块地他都熟悉,几万名职工许多人他能叫上名字,人们亲切地称他为下乡局长。
  “银川糖厂、西夏啤酒厂、玉泉营葡萄酒厂,平吉堡奶牛场,这些宁夏农垦建立的企业都是宁夏第一家。”说起宁夏农垦的光辉历史,柳登旺如数家珍,“作为一名外来人员,我在宁夏农垦干了一辈子,我的汗水、青春都留在了这里,宁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宁夏日报记者 张瑛 实习生 苏菁菁 图片由宁夏农垦集团提供资料照片)
>>><<<

友情链接